移动医疗+慢性病管理
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关于慢性病管理,不仅是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的社会问题,也将医疗机构关注的焦点。目前,我们所能依赖的医疗卫生体系,仍然忙于应付急性病的诊治,对慢性病诊疗重视程度低,同时也没有将它全面纳入到医保体系中。医疗机构需要在医疗技术、管理体系、商业模式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应对慢病管理带来的挑战。
慢性病管理现状
一、慢性病已成为致亡主因。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慢性病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居民的死亡主因。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医疗机构需要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来解决慢性病带来伤害的同时,也应该利用移动医疗的便捷性改变人们传统慢性病防控观念和管理手段,将观念尽快从过去的“疾病治疗为主”转移到“健康预防为主”上来。
二、中小医疗机构还没有成为我国慢性病管理的主力。在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慢性病的管理工作不可能单单依靠大医院的支持,更需要广大基层医疗机构的参与。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医患双方没有变成协同合作的平等伙伴。主要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缺乏专业医疗信息系统,不能为慢性病人提供准确、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导致很多慢性病患者只能舍近求远的跑去大医院寻求帮助。
三、移动医疗与慢性病管理黏性不够。不可否认,近年移动医疗确实很火,各种移动医疗APP充斥着整个医疗行业,如果只把移动医疗当成一个投资风口,不让它落地到基层医疗机构的话,不寻找一个突破口的话,别说改变医疗行业,它连存活的成问题。慢性病管理将是移动医疗的黄金转折点,这是由于慢性病特点决定的。慢病的最大特点是患病时间长,患者往往需要持续照护、长期服药、高频复检,且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将会极大地影响疾病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要利用移动医疗系统,发挥自身医疗资源,增加与慢性病管理需求的黏性,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才能打通让患者就医买单的盈利渠道。
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的应用
首先,充分移动医院宣传系统,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来进行公关宣传。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移动APP向慢性病患者介绍医院简介,特色科室,专家信息,传输正确的慢性病管理健康资讯和途径,改变慢性病防控观念,帮助患者建立就医信心。慢性病管理的核心是有效的患者教育和依从性管理。基层医院可以利用医患沟通平台,患者发送最新医嘱和提醒督促。患者教育和小学生教育很类似:都需要及时提醒、不断奖励与督促、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
移动宣传页面
其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病历,时刻与慢性病患者保持紧密联系,对他们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轻松为患者建立一个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连续记录慢性患者的一切就医信息,包括用药情况、体检报告等。通过远程监测平台和可穿戴设备对身体体征数据进行采集,包括睡眠、体重、运动、心率等数据,只需将每天的病情变化记录至移动医疗设备的电子病例中,即可做到健康管理的作用。不仅如此,人们还可通过手机预约平台等设备在线预约挂号医院,第一时间获得专家医生的解答,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既放心又安全的医疗服务。
慢性病患者转出记录
最后,医疗机构共建区域慢性病信息化平台。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医疗云数据平台,存储和共享区域内所有慢性病患者的数据。对于医院而言,在双向转诊时,能让医生在进行诊断时能正确的知道病人就诊的时间、地点和医疗结果,这样能使得医生的诊断变得更加的精准,治疗能更加的有效;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实现及时的反馈咨询,进行远程会诊等;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以更好的协调慢性病医疗卫生资源,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浪费,进而能强化慢性病管理服务的行为和质量,对区域内慢性病发病情况与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区域慢性病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慢性病评估系统
国内慢性病管理的巨大服务需求,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充分利用移动医疗系统,改变慢性病患者的防控观念和就医模式,才能真正破解慢性病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