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联体落地的关键:医疗信息化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
10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疗联合体建设进展情况汇报,通过深化医改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人民健康,部署进一步做好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
会议明确了医改下一步将分别从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集中力量开展疑难高发癌症治疗专项重点攻关、以“互联网+医疗”破解难题,加快推广远程医疗、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医疗服务模式等四个主要方面全面推进医改工作。
医联体现状
到今年9月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全部开展综合改革,逐步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着力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医院收入的药占比从2010年新一轮医改之初的46.3%降至2016年的38.1%,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8年的40.4%降至2016年的30%以下,65%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按病种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患者就医负担持续下降。医联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近90%的三级医院参与医联体试点、实现同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可以就近就医,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更加便利。
不可否认,在理想环境下,医联体的确可以实现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合和资源共享,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在美国和加拿大,也有类似的区域分级诊疗网络的成功案例可循。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平衡好各方利益,办好医联体。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这个医联体的凝聚力是什么?也就是说医联体的相关各方,包括政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和老百姓等的利益诉求是否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政府希望的是“强基层”,实现医疗生态系统内的分级诊疗,控制医疗费用;大医院需要稳定的病人来源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要提高诊疗能力,增加医疗收入;医生们希望自身专业价值得到合理体现,获得长远的职业发展;老百姓则最希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解决。
基层医联体痛点
经过数十年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我们中国大部分基层医院已经建设有自己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政府也在卫生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整体来说,开展了一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缺乏顶层设计、缺少一致的标准,导致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应用范围局限且水平较低,在标准、规范的制订和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结果就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走了一些弯路。
具体表现在:
(1)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区域内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功能虽然基本满足需求,但各业务系统建设条块分割,系统之间信息互通不畅,导致资源不能与医联体各级诊疗机构共享,“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2)内部信息化建设接口繁杂,未来与医联体云平台对接困难,无法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及双向转诊,增加患者“看病贵”的难题。
(3)支撑医联体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技术落后,未按照云计算模式和分级部署为一体的架构进行设计,导致资源浪费。
(4)医疗信息数据未整合,无法实现区域卫生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共享。更无法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
(5)维护升级困难,信息化运营成本高,开发商服务经常服务跟不上,服务费用颇高。
云架构医联体平台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根据《政务民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文件要求,我们建设的医联体云平台,利用各种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以及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为实现医联体各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的共享,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的集中诊断、质控和结果互认,应建立医联体云的云计算医疗信息平台。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由于采用云计算技术,集中建设为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服务的物理平台服务器系统和网络系统,各医疗机构使用医联体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网络资源,就可以实现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的全面管理和信息共享。各医疗机构不需投资建设硬件和软件系统,可以节约建设机房、服务器系统的资金,同时利用原有服务器及硬件设备进行系统存储及备份建设。
医联体云平台特色功能介绍
1.建设基层机构的全科信息系统
在云计算平台上建设一体化的全科信息管理应用软件系统,为基础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软件和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病人信息管理、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收费、药房、医院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还提供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诊疗能力的临床决策支持BP、云端专家指导、全科能力培训Learning、医疗质量评价系统等系统。并通过医疗信息专网与医疗云服务中心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便捷、高效、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信息体系。
2.建设医联体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
在云计算平台上建设一体化的医疗信息管理应用软件系统,为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软件和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一卡通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EMR、PACS、LIS、手术麻醉管理系统、输血管理系统)、医疗质量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系统、合理输液系统、医院运营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并通过医疗信息专网与医疗云服务中心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便捷、高效、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信息体系。
3.建设医联体一体化的临床信息系统,实现电子病历共享
电子病历是由各医疗机构以电子化方式创建、保存和使用的,重点针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等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是居民个人在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通过在医联体云计算中心平台上建立一体化的临床信息系统,集中对电子病历等临床信息管理,实现电子病历采集、存储、检索、质控、科研、交换的统一管理管理,按照《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和《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统一数据交换格式,实现电子病历跨医疗机构共享。
4.建立统一的检验、检查中心,实现医技资源共享
医联体内部,检验、医学影像诊断资源有限,为了使医联体云内的检验资源能够合理分配、检验过程更加科学规范、检验相关业务更加清晰透明、检验结果更加可信和在医联体云内共享程度更高,通过云计算平台,建立医联体检验、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在管理体制、业务流程、资源分配等变革和优化的同时对整个检查、检验过程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医联网范围内病人检验单、检查报告的共享,实现医学影像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内共享和结果互认。
5.建设双向转诊通道,实现双向转诊服务
通过云计算平台,建立医联体成员医院及所辖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病人上转、转回恢复的通道,提供患者身份验证、社区中心和医院间签约关系验证、转诊各方的电子病历等诊疗共享信息,便于社区了解已转诊病人诊断治疗情况、进行跟踪服务,转诊医院也可了解已转回下级医院或社区的患者的情况,此外还实现患者在转诊医院可优先排队等优质服务。
6.建设分级诊疗应用软件系统
实现医联体分级诊疗,需要分级诊疗软件及相关配套软件系统。包括:分级诊疗管理系统、便民的缴费、预约挂号、查看报告、在线咨询等系统,是面向居民服务的软件系统。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管理系统,通过就诊和医疗信息的联网管理,实现分级诊疗云平台与HIS系统的门诊挂号、预约挂号、门诊医生、住院医生等系统的接口。
7.建设远程会诊平台系统
远程医疗统一视频服务平台(简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实时和延时服务,是一个包括数据、视频、语音、影像和体征等服务交换的统一平台。平台下所有众多资源均可统一存储、统一调度。可覆盖到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诊所,覆盖到家庭;支持省内多部门协作互通互联的现代化远程医疗平台;并可以与其它远程会诊平台互通互联。